都市野生動物竟會「誤認語言」?
你有沒有曾在街頭對浪貓喊「咪咪」?最近在美國佛州,一名女子對一隻停車場的浪貓親切打招呼:「哈囉咪咪」,結果真正回應她的,不是貓,而是從四面八方湧現的……鴨子、鸛鳥和雞!短短幾秒內,她就被15隻以上的鳥團團包圍。這溫馨又荒謬的畫面,迅速登上寵物媒體 The Dodo,讓網友笑翻:「這裡的咪咪長得好兩腳」。
雖然乍看是趣聞,但這其實反映了一個有趣的現象:城市野生動物正在學會「聽懂人類語言」。根據日本北海道大學一項研究指出,鴿子、鴨子、烏鴉等在都市生活的鳥類,會學會辨識人類聲音與動作,並根據經驗「推敲」是否與食物有關。簡單來說,這些鳥已經建立「聽到高頻音+蹲低+喊名字 ≒ 有東西吃」的聯想。這次事件正好就是這種「誤解但不失準」的反射行為的展現。
為什麼貓保持冷靜、鳥卻群起暴動?
畫面中那隻高冷的浪貓,似乎對這場混亂鳥會毫無興趣,仍保持牠的優雅距離。為什麼鳥類比貓咪還積極?這背後牽涉到兩個關鍵:
- 鳥類群居+社會學習能力強:當一隻鳥出現「吃東西的可能性」,周圍鳥群很快會模仿聚集。這是所謂的「社會性給食行為模仿(social foraging mimicry)」,特別常見於鴨子與雞這類人類馴化程度高的鳥種。
- 貓是謹慎型捕食者,陌生互動常先觀察:貓咪的回應通常較慢、謹慎而非立即。研究顯示,野貓對陌生人的語音呼喚反應率不到30%,但若聲音伴隨食物出現(例如開罐頭聲),反應率可激增至80%。
也因此,飼主日常若希望訓練貓咪回應名字,需要長期透過「名字=好事發生」的正向聯想建立,單純大喊「咪咪」對街頭的浪貓而言,可能只是另一種陌生音而已。
城市中的浪浪與野鳥,我們該如何友善相處?
這段逗趣事件,讓人會心一笑的同時,也提醒我們:都市中的動物其實正在默默適應人類行為,甚至學習我們的模式。而我們對牠們的互動,也該有所節制與尊重。幾個簡單的小建議:
- 不任意餵食:不論貓狗或鳥類,過度餵食或投擲人類食物可能改變牠們的覓食行為與健康狀態。
- 避免過度干擾:像這樣鳥群忽然聚集的行為,雖然好笑,但若發生於車流多的環境,對動物反而可能危險。
- 善用觀察代替干擾:比起喊叫與接觸,靜靜觀察牠們的行為與互動,往往能學到更多。
你下次看到浪貓會怎麼喊牠呢?還會用「咪咪」嗎?還是乾脆改成「鴨鴨」呢?但無論叫什麼名字,記得尊重牠們的節奏,用科學與愛心守護牠們自在生活的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