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長黃金期超短暫,錯過恐影響一輩子
每位毛爸媽都曾被那雙圓圓大眼收服過,但你知道嗎?狗寶寶從睜眼到搗蛋的每一個階段,其實都有對應的「必修課」,錯過了不只可能養出愛咬人、怕聲音、攻擊性高的毛孩,還會讓未來訓練變得困難重重。
動物行為專家Teoti Anderson指出,小狗就像一塊海綿,出生後的前16週,是行為學習與社會化最關鍵的黃金期。這段期間內所有接觸、刺激、經驗都會深深影響牠長大後是否穩定親人、能否自信面對生活中各種聲音與環境變化。
很多人以為「等大一點再教也不遲」,但實際上,狗狗一生只有一次的社會化窗口期,一旦錯過,行為問題會跟著牠一輩子。所以想養出穩定貼心又親人的毛小孩,從寶寶時期就要開始學!
狗狗六大發展階段,這樣陪伴最剛好
以下是狗寶寶從新生期到青春期的六大成長階段與照顧要點:
✅ 1. 新生安定期(出生~2週)
眼睛未睜、聽力尚未發展,只會吃奶與睡覺,全仰賴母犬照顧。這時不要強行干擾,重點是保溫與穩定。
✅ 2. 感官啟動期(2~4週)
睜眼、打開耳朵、乳牙長出。開始對周遭產生感知,兄弟姊妹會互相咬玩、翻滾學習力道與社交語言。
✅ 3. 斷奶社交期(4~5週)
學吃糊狀副食品,發展咬合控制與玩耍技巧。此時過早離開母犬與同胎,日後恐出現咬人或焦慮行為。
✅ 4. 社會化黃金期(5~8週)
開始辨認其他動物與人類,對陌生聲音、地板、氣味建立正面經驗。這時愈多愉快接觸,長大愈不怕新鮮事。
✅ 5. 接家好時機(8~9週)
具備脫離母犬與學習的能力。接回家後可同步進行如廁訓練、牽繩適應、觸摸練習與情境社交練習。
✅ 6. 測試邊界期(3~6月)+青春叛逆期(6~18月)
開始挑戰規則、試探界線,公狗出現抬腿、母狗可能初次發情。持續訓練、堅定原則、溫柔不妥協是關鍵。
養出好個性毛孩,靠日常這幾招
成功養出穩定狗狗,靠的不是命好,而是日常訓練+觀察反應+尊重情緒。以下幾點,幫助你打好毛孩一輩子行為基礎:
- 不搶進度,但不空過時機:如坐下、握手、上牽繩等指令訓練可從9週起同步進行,但需以正向獎勵為主,切忌責罵與高壓。
- 每天一點點社會化功課:遇見不同年齡、性別的人、不同材質地板、外出車聲等,每次都搭配好吃獎勵,留下正面印象。
- 觀察情緒微反應:若出現打呵欠、舔嘴、轉頭、不看你等細節,代表壓力開始出現,此時應減少刺激、先穩情緒。
- 不要迷信「不乖就是不會教」:多數狗狗行為問題,根源都在於錯過社會化時機或缺乏正確引導。
專家強調,狗狗的成長不像教科書,會有個體差異與環境影響,但只要你夠用心、夠穩定,牠們就會回報你一生的信任與陪伴。
那些被咬壞的拖鞋、半夜醒來的哭聲、抓耳撓腮的「我是不是不會教狗」時刻,終將成為你們共同經歷的一段笑著回憶的旅程。